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中国社会科学报:数字媒介与审美经验变迁(周才庶)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15日第1552期 发稿时间:2018-10-15 09:38

  作者:周才庶

  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带给人们更便捷、更立体、更多维的生命体验。数字媒介直接关涉审美经验的生成,重塑了创作经验、观赏体验以及艺术品的文本形态。在新的社会文化条件下,数字媒介激发了网络文艺的新变化,同时也带来了文学艺术审美经验的新发展。

  媒介与审美经验的关联

  审美经验是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生成的主观经验。历来审美经验研究大多在意识哲学的范畴中展开,聚焦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想象、情感、体验等主观经验,而不太注重探讨媒介在其中的存在价值。在西方和中国传统的审美经验研究中,媒介视角基本上都被遮蔽或忽视了。如今数字媒介激发和创生了众多新型艺术形式,促成了审美经验的新型样态,这使得学术界开始重视媒介在审美经验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20世纪初,本雅明指出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的灵魂凋谢,导致了传统艺术的分崩离析,同时也带来了艺术作品新的生存方式。之后,麦克卢汉进一步强调媒介延伸了人类的能力,影响了社会话语的产生与表达。技术的更新和媒介的发展对于审美经验的发展变迁具有积极的作用。媒介在审美经验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从个体的心理感知层面来看,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的审美体验是一种受到媒介因素制约的心理过程。过去我们谈审美经验多着眼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媒介作为一个中介因素丧失了其存在意义。事实上,审美客体是由不同媒介所构成的客体。不管是书籍、多媒体等物质性存在的媒介,还是文字、影像等符号性存在的媒介,它们都会影响人的心理感知。而由音符组合成的音乐作品则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情感空间,这些音符通过不同媒介传递的声音也会影响接受者的心理感知。

  其次,从个体心理感知延伸出的群体效应和社会效果来看,不同媒介也会产生迥异的效果。当代生活越来越明显地受到媒介的影响,媒介本身具有外向的社会性特征,经由媒介传递的审美经验极易从自律的审美问题转向社会性的文化问题。个体的心理感知可以聚合为一种群体化的情感倾向,而这种倾向在受到外在条件的刺激时便可以形成为一定的文化景观。

  数字媒介与网络文艺新图景

  数字媒介促使文艺活动产生了相应的变革,网络文艺的快速发展是其中尤为突出的现象。依托网络媒介,网络文学大量涌现,网络剧、网络综艺节目、微电影等文艺形式纷纷登场。它们突破了传统文艺以作家或生产者为主导的创作形态,极大地提高了读者或观众的参与程度。基于便捷的信息传播、频繁的互动交流,网络文艺更新了传统文艺的审美习惯,使我们面临新时代网络文艺的新图景。

  网络媒介激发了网络文学创作,同时也塑造了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一系列特征。网络文学在网络上写作和传播,速成的文字造成了极长的篇幅,即时的网络交流促成了迎合读者的交互内容。从作品类型和接受范围来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也存在诸多相异之处。网络文学往往划分为悬疑、科幻、玄幻、穿越、异界、耽美、校园等类型,细化的文学类型逐步造成了网络小说不同的话语表达、叙述风格和写作模式,其读者群体也不断分化。网络文学拓宽了文学的阅读和接受范围,切近大众世俗化的审美经验。此外,从文学表述和经典建构方面来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也有紧密的亲缘关系,点击率高的网络文学作品在线下还以纸质文本的形式出版,与经典文学作品在文学书籍的销售排行榜上一决雌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又彼此渗透,在动态的经典谱系中,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可能突破文学的传统壁垒而成为未来的文学经典。所以,一方面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存在相当多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它们也无法彼此同化、吸纳或规训。

  网络媒介催生了多种新型文艺形式,诸如数字电影、微电影、手机电视、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游戏等,汇聚成了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五花八门的综艺节目,形式机动灵活、风格浅易活泼的网络剧,日渐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文艺形式。这些文艺作品的创作者善于制造受众感兴趣的、参与度高的话题,让人们在观看和欣赏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体会人性情感温度。

  网络剧、网络综艺节目等网络文艺新形态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与小说、话剧、影视剧等传统艺术不同,它以网络为原生媒介,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传播。传播媒介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与传统艺术生产方式的差异。此外,数字电影、微电影、手机电视等新型艺术形式的题材和内容更为多样化,剧本的创作和节目的制播更具互动性。在这种新型的网络文艺图景下,生产者和接受者的审美经验也会相应地产生变化。

  审美经验变迁与数字化美学前瞻

  媒介影响着审美经验的形成,数字媒介激发了文学新图景,因此关于文学艺术的审美经验也发生了变化。审美经验的内在因素包括理性认知、情感想象与身体感官等方面。理性认知和情感想象是审美经验中最为传统的因素,它们曾经为人类维系着共通的情感结构和永恒的心理体验,但这些因素在数字媒介时代显示出碎片化和短暂化的趋势。此外,数字媒介的虚拟性也逐渐影响到人们的身体感官对于文学艺术的体验方式。所以,在数字媒介的影响下,传统的审美经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审美经验作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经由传播媒介所生成的主观经验,可以分为作为审美对象的文本形态、生产者的创作经验以及受众的接受经验三种类型。数字媒介使文本形态、创作经验、接受经验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首先,在文本形态方面,数字媒介促成了印刷文学文本、影像文本和网络文学文本共存的局面。与影像媒介可以直观显示、任意剪辑的特征和表征感官化、表面化的文本逻辑不同,也与传统印刷文学文本依赖印刷媒介,一旦印刷完成就不易修改的特点有异,网络文学文本依托数字媒介,发展出诸多新质,如不断延长的篇幅、充满悬念的叙事、持续产生的网络新词等。

  其次,在创作经验方面,作者的创作形态也产生了很大变化。在传统文学体制、创作方式依然保留的同时,网络文学等新兴的创作方式异军突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文学创作群体的重组,也使得作者构成更为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作者投入到网络文学创作中,能够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学作品,带来更加多彩的审美体验。

  再次,在接受经验方面,受众的体验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读者的阅读从古典式的静穆体验转为现代式的沉浸体验。数字媒介使得读者获取文学作品更为便利,网络文学的付费阅读则凸显了文学消费的新趋势。正如约书亚·梅罗维茨所说,“新媒介的广泛使用可能会增加或减少社会信息的‘共享’。一种媒介可能会为不同的人形成不同的信息系统,另一种媒介则可能会将许多不同的人包括进共同的场景中”。(《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与印刷媒介相比,数字媒介更能将不同年龄、教育、职业、阶层的人们囊括进一个相似的信息世界中,人们之间的差异在数字媒介的信息系统中消失了。传统的文学疆界建立在印刷媒介基础上,而数字媒介的广泛使用则使受众对于文艺作品的接受经验更加通俗化和多样化。

  影像、网络等数字媒介促使审美活动在文本形态、创作生成和传播接受三个维度上发生变化。随着数字媒介的快速发展,公众广泛地介入各种艺术现象,生成新型的审美经验,由此出现了看待世界的新途径、视域和方法。各种异质的却相互参照的媒介促使大众积极介入广泛的艺术现象和文化议题,使人们意识到进入文学艺术世界需要整个人的积极介入,而不只是精神的主观投射。数字媒介激发了介入式的审美经验,它强调审美主体身心合一的投入,以及审美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交融。由数字媒介所激发的审美经验变迁是数字化审美的重要问题,辨明其依托的文化现实和内在逻辑,有助于新时代数字化审美的良性发展。

  (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青年课题“媒介融合视域下文学作品的影视传播研究”(TJZWQN18-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http://sscp.cssn.cn/zdtj/201810/t20181015_4703856.html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八届信息光电子发展战略...
李建先生南开大学校董致聘暨...
中交物业服务集团一行来访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
天津市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布局...
南开大学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纪...
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天津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