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中国社会科学报:跨境民族文字的传承与发展——以德宏傣文为例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8年7月10日2版发稿时间:2018-07-17 15:38

  章富刚 曾晓渝

  我国傣族使用四种文字:德宏傣文、孟定傣文、西双版纳傣文和金平傣文。德宏傣文广泛使用于德宏、保山、临沧、普洱四地州,在清代乾隆年间云南土司奉旨编纂的十三册“百夷译语”中,有十二册用德宏傣文编纂。孟定傣文使用于孟定、瑞丽等与缅甸掸邦接壤地区。德宏傣文和孟定傣文的字母数量、字形结构、表音体系基本一致,只是字母形状一方一圆。缅甸掸邦北部的傣族也使用孟定傣文,掸邦傣族又称“傣绷”,其文字被称为傣绷文。国内傣族与缅甸掸邦傣族为跨境民族,德宏傣文与孟定傣文(傣绷文)是同一种文字的地方变体,可以一起视为广义的德宏傣文。

  德宏傣文的改进

  德宏老傣文是一种拼音文字,然而拼写和实际发音已经有了明显脱节现象,因此一字多音现象比较严重,如韵母字母只有45个,但实际语音中韵母却多达84个,再加上缺乏声调表示符号,阅读者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所表达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帮助文字不完备的民族逐渐充实其文字”的精神,德宏傣文于1952年开始进行改进,至1988年共实施四次改进、修订方案。改进后的德宏傣文以德宏州首府芒市语音为标准音,字母和声调符号齐备完善,书面上的声韵调表现形式与口语语音系统一致,具备一形一音的特点,因而简便易学。受德宏傣文改进的影响,境外傣绷文也作过一些修改、完善。

  德宏新傣文的推广

  德宏州是我国傣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州内傣语一致性较高,是新傣文推广的主阵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宏州各级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在傣族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傣汉双语教学,尤其是从1987年起,在小学教育阶段大规模推广双语双文教学。此外,新傣文在科普医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化艺术、民间和宗教、政府和司法等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州内各地广泛出现傣族和汉族、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局面,傣文课开始逐渐退出学校教育,年轻一代傣族能识读傣文的人越来越少。不过,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引导及有识之士的努力下,社会各界和民间积极开展傣文推广、传播工作,各地成立的傣学会经常组织傣文学习培训。

  保山、临沧、普洱等地新傣文的推广力度较弱,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三地傣族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除靠近边境的耿马、双江、孟连等几个县傣族较为集中外,各地傣族多与其他民族杂居,学校不具备开展傣文教学的条件,傣族民众学习民族语文的现实动机也不足。二是民众学习新傣文存在困难。德宏傣文改进的设计思路是确定一个标准音点,制定一音一符的拼音文字,然后向方言区推广。但作为标准音点所在地的芒市只是德宏州首府,在其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力不足。另外,与老傣文相比,新傣文的字母书写、文字结构产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新傣文的标调法在点撇式和字母式之间反复几次,最终确定用五个西式字母标调。三是方言差异。这些地方与德宏州虽同属傣语德宏方言区,但其间的方言差异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基本调查清楚——保山与德宏为德保土语,临沧、普洱为孟耿土语。芒市话在傣语德宏方言中声、韵、调简化较为明显,因此如果用新傣文拼写方言音,存在显示困难,而相关研究也有待推进。目前,许多地方还是继续使用改进前的老傣文系统。

  德宏傣文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成民族共同心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承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对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促进民族和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民族同胞的心理诉求。

  作为跨境民族,我国傣族与缅甸傣族语言、文字同源,文化、习俗、宗教相通,双方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传统的交往关系。做好德宏傣文的传承、发展工作,不仅有利于繁荣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促进国家认同,进而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和边疆政治安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德宏傣文在跨境文化沟通、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因此,我们应当继续努力提升民族语言文字方面的服务能力,加强傣文推广、双语教学的力度,开发多种多样的傣语文化产品,丰富傣族民众的精神生活。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编辑:赖鸿杰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八届信息光电子发展战略...
李建先生南开大学校董致聘暨...
中交物业服务集团一行来访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
天津市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布局...
南开大学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纪...
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天津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