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中国社会科学网:以历史连续性视角 “打通”不同时期革命根据地史研究
来源: 2018年04月24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发稿时间:2018-05-11 23:30

  中国社会科学报临沂4月22日电(记者张清俐张杰)4月21—22日,第一届山东革命根据地史学术研讨会在临沂举行。

  临沂大学副校长孙常生表示,深入研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与建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20世纪前期中国革命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抗日战争研究》主编高士华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关于抗战史和革命根据地史的研究推陈出新,在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拓展,对史料的发掘与利用也更加全面。然而,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背景下的中国抗日战争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根据地为抗日战争作出的伟大贡献,目前的抗战史与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仍有巨大空间。根据地史研究按时期划分一般分为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不同地区的革命根据地有所差异,现有的成果往往局限于不同时期的研究,未来应加强以历史连续性视角“打通”不同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史研究。

  近年来,对史料的深入发掘为革命根据地史研究带来了一些新的学术增长点,尤其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大量报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史料。南开大学教授李金铮以这一时期创办的《晋察冀日报》的阅读史为研究对象,从读者的立场进行研究,包括获得报纸的渠道、阅读方式、阅读后的反应。他表示,既要关注其中反映出的读者的独立性与能动性,同时也要看到党政军机构的巨大影响,从中考察读者与报纸、党政军的联动。

  在鲁西北和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历史研究中,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徐畅深感口述资料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表示,抗日根据地研究资料主要包括中共党政军文件档案、党史资料、革命史资料、其他文史资料和相关回忆录等。而通过田野调查访谈,则可以记录普通民众在抗战与革命背景下的经历与体验,呈现了既有文献资料里没有或者不够丰富的历史景象。口述资料既有助于反映政策实践,弥补历史缺漏,也有助于订正历史记载错误、启发问题意识思考、促进研究视角转换、发现以往研究盲区等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口述资料有其缺陷和适用限度,必须与文献史料结合、经过鉴别才能加以利用,并且只能作为文本史料的补充。

  此次研讨会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以及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沂蒙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

  http://skpj.cssn.cn/xspj/xspj_xsjl/201804/t20180424_4211754.shtml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八届信息光电子发展战略...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
南开大学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纪...
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天津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
纪念李霁野先生诞辰120周年座...
南开大学“文旅AI心理引擎”...
光大传统 “智”向未来——...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