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中国科学报:从“新四大发明”看中国如何创新
来源: 中国科学报 2018年3月18日1版发稿时间:2018-03-18 15:27

  本报记者 李惠钰

  中国社会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让外国友人津津乐道,“出门可以不用带钱包,拿个手机就行,连卖煎饼的大妈都有支付宝。”便利的在华生活让柬埔寨留学生林金隆不禁感叹。

  去年,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支付宝、高铁、共享单车和网购。今年,这些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并正在引领世界潮流的中国创新,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获得总理的“点赞”。

  未来,中国如何继续把这些“新名片”擦得更亮?如何再创造出第五大、第六大新发明?代表委员们对中国本土创新能力充满期望。

  需求拉动创新

  坐着舒适的高铁归乡、拎着网购的年货回家、骑着共享的单车上班、拿着扫码的手机付款,互联网普及带来的流量红利,使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已习以为常。

  实际上,在“新四大发明”中,除共享单车以外,支付宝、网购和高铁都算不上中国首创,但中国却率先将这些发明融会贯通并重新创造。以高铁为例,中国高铁短短十几年间就经历了从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创新、从系统集成创新到完全自主创新的跨域式发展。

  “目前,中国是高铁运营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截至去年底,高铁里程达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里程的60%以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告诉记者,无论是规模还是先进性,中国都处于高铁强国的位置,中国高铁被列入“新四大发明”当之无愧。

  虽然“新四大发明”并非同一层面的事物,但却都从供给侧的源头满足了人们的普遍需求。“高铁基本解决了老百姓一票难求的问题,并且拉动了同城的发展以及国家大城市群的联动,也为我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迈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钟章队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也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作为本土创新力量,‘新四大发明’能够跟国内需求对接上。比如,支付宝弥补了农村银行商业网点的不足,物流B to C(商对客)通过网购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等。”

  “从经济学上理解,‘新四大发明’体现了大规模的需求汇集。供给上的创新满足了十几亿人共同的需求,成就了令人震撼和难以超越的市场。”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范小云说。

  “出海”应因地制宜

  然而,中国式创新并非在所有国家都能复制。由于文化上的接近,共享单车在亚洲地区发展更为顺畅,但在重视“公共路权”的美国,投放单车就会遇到特许经营权等政策壁垒。

  那么,如何开辟出一条既适应于本土又可输出到全球的中国模式?在钟章队看来,技术的输出主要还得依靠市场手段,科技人员需要加强沟通,积极了解国外的市场需求,并将我国的创新技术与他国的文化深度融合。

  杨华勇也表示,中国本土创新力量虽然越来越强,但要想实现大规模应用仍很困难,特别是“出海”过程中会遇到观念、机制、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他建议,中国向外输出本国创新成果的同时,也要输出文化和理念。

  钟章队建议,中国创新走出去应标准先行,在技术标准上引领甚至超越国际标准,将中国技术的创新成果在标准中反映出来,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获得话语权。

  据了解,以支付宝、银联为代表的国内机构也都在积极“造船出海”,目前已成功向东南亚、中亚等国家和地区输出技术、标准及经验。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贺强建议,政府应鼓励中国支付企业在全球推广中国标准,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避免西方标准阻碍中国移动支付“走出去”。

  为企业注入创新活力

  实际上,“新四大发明”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合力形成的,它不仅是科学技术的伟大创新,更是我国综合国力、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体现。

  在钟章队看来,中国要想继续提升创新能力,首先就需要科技人员具备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的“钉子精神”,要盯住整个工程中亟须解决的科学问题。“像高铁这种重大突破,没有几代人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的。”

  更重要的是,科研院所及高校突破的是关键技术,应用方面的突破还要依靠企业的创新能力。钟章队表示,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仍然很弱,未来要把中小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建立起来,增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的创新活力和能力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全国人大代表、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彭寿建议,国家应加大企业为龙头的创新型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对有内生动力、市场需求,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企业,支持建设高水平创新中心。

  彭寿表示,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具有更加突出的技术研发、人才、市场等优势,具备更加成熟的成果转化机制,在行业内建立瞄准世界前沿的高水平的研发中心,是助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由追赶型向领跑型转变的重要举措。

编辑:赖鸿杰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校友捐资千万设卓越教学奖 10...
南开大学与延边大学签署对口...
《自然•方法》发表南开人工...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校校长论坛...
南开大学两项目入选全国学联...
名列前茅!我校教育部哲学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面源...
南开学子作品获评“最佳模拟...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