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沈阳日报:一条围巾温暖一座城
来源: 沈阳日报2018年2月3日A05版发稿时间:2018-02-08 21:37

——爱心志愿者为沈城环卫工人送温暖引起社会反响

 

  进入1月下旬,沈阳的气温一改人们印象中的暖冬概念,迎来入冬以来最冷的一段时间,最低温度跌至零下28摄氏度。

  然而,在这寒冷的隆冬季节,沈城不少环卫工人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爱心志愿者走上街头,为他们献上了用手工编织的红色毛线围巾。

  原来,这些为环卫工送围巾的爱心志愿者,是南开大学辽宁校友会公益小组成员。

  2017年入冬以来,一些在沈阳工作的南开大学毕业生,自发成立了南开大学辽宁校友会公益小组,其宗旨是:投身公益,尽其所能为身边的人提供帮助。

  虽然已经离开母校十几甚至几十年,可同学之间的凝聚力依然巨大。很快,不论是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中年校友,还是已经退休的老校友、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校友,他们怀着同一颗乐于助人的心,毅然加入公益队伍中来。

  寒冷的冬天,勾起了人们从前的记忆。回想起上个世纪末,很多年轻人的脖子上都会围着一条由父母、爱人或女友亲手编织的围巾,那温暖的感觉至今依旧在一些人的血液中流淌。看到寒冬里辛勤工作的环卫工人、交通民警、公交车司机……公益小组经讨论决定:为辛勤工作在寒冬里的人们送围巾!

  于是,“一条围巾温暖一座城”公益活动开启了暖冬之旅。

  “一条围巾温暖一座城”主题公益活动启动后,南开大学辽宁校友会公益小组成员动用社会关系和爱心力量,很快募捐到了一万多元善款。随后,他们将这些善款买来毛线,并通过沈阳电视台新闻频道联络了10多个社区,招募会编织毛线手工的老年人,将毛线编织成一条条温暖的围巾,首先送给数九寒天依然奋战在户外的环卫工人。

  “一条围巾温暖一座城”主题公益活动不仅得到了社区老年人的支持,一些公益小组的成员也自觉加入了编织围巾的行列。南开校友徐洋告诉记者,为了将自己满腔的诚意织进柔软的围巾,她特意上网查询,重温了各种毛线编织技法,将自己心底的暖流一针一线地织入一条条鲜红的围巾里。

  社区居民刘凤姿退休之后,每天除了做家务,还会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可自打接到编织毛线围巾任务之后,她愣是暂停了一切活动,一心只想早点把这围巾织完。一天中午,刘凤姿吃完饭,想起晚上还得做豆包,就把锅里接了许多水,放入小豆,点上火以后,就又坐在卧室里织起了围巾。结果,越织越起劲儿的她,早把厨房里正在沸腾着的小豆彻底忘到了脑后。

  不知过去了多长时间,刘凤姿一抬头,发现屋里全是烟。“哎呀,糟了!”她赶紧打开门窗,往外放烟。一顿手忙脚乱之后,待打开锅盖查看时,满心期待的小豆早已糊得不成模样。

  虽然锅和小豆损失惨重,但刘阿姨奉献爱心的认真劲儿,感染了很多的人。爱心人士刘娇闻讯后,非要给刘阿姨买个锅不可。她告诉刘阿姨:“就是里面带屉的那种,我也给您送一个带屉的。希望您今后的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虽然说锅咱们都有,这个情谊却是暖暖的。”刘阿姨说。

  从亲手工编织一条围巾,到现在的爱心传递,“一条围巾温暖一座城”公益活动在社会上激起了层层涟漪。除了环卫工人,志愿者还把围巾送给了在路面执勤的交通民警、公交车司机等。很多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爱心人士都表示,“一条围巾温暖一座城”,这样的暖冬行动真是太好了!

  据统计,从2017年11月14日“一条围巾温暖一座城”公益活动启动至今,两个多月来,南开大学辽宁校友公益小组共征集毛线600余斤,参与编织围巾的人士从社区七八十岁的老奶奶,到大学里的学生志愿者,参与人数达800多人,已织成的围巾近千条。

  居住在和平区永环社区的环卫工人张女士从爱心志愿者手中接过围巾,激动地说:“在寒冷的冬天里收到这份礼物,觉得就像喝了一碗热汤,俺内心里特别暖和。”

  本版稿件由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吕良德采写

    http://epaper.syd.com.cn/syrb/html/2018-02/03/content_162666.htm?div=-1

编辑:吴军辉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教授入选全国“青马工程...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南开大学携手耀华中学共育人...
天津七一二通信广播股份有限...
校领导为新入职教师作专题辅...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召...
国际标准化组织原主席来校作...
南开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自然科学基金委“双清论坛”...
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 周恩来总...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