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光明网:文学经典:要“读”不要“考”
来源: 光明网7月27日发稿时间:2017-07-28 11:03

  作者:刘佳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记得看过一部电影:地球即将毁灭,两位正在与飞船一同走向生命最后时刻的宇航员,竟然在云淡风轻地谈着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以及他们想读还未来得及读的文学经典。这个细节令我回味良久,尽管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每天都在更新,但面对大自然无边的伟力,我们依然显得势单力薄、不堪一击,当科学无计可施的时候,我们将要用什么样的文明成果在浩瀚宇宙间彰显人类的尊严?两位宇航员想到的是文学。这当然是编导个人的见解,但也促使我们思考:在众多人类文明成果中,文学经典究竟占有怎样的地位?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它们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整天沉浸在文学的世界不能自拔,以至于在课堂上偷偷看“课外书”,冒着被点名批评的风险也要逃课躲在宿舍里看小说……很多人提起自己学生时代的“壮举”,至今仍津津乐道。但是,这样令人爱恨交加的学生却越来越少了,甚至大学中文专业的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情况都不容乐观。我在大学里开设《外国文学》课程,尽管反复强调要去读原著,但一年过去,一本原著也没认真读过的学生不在少数,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也令人堪忧。书还是那些书,读的人少了,究竟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很多社会调查都喜欢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但许多问题恐怕并不是在大学阶段形成的,也不应该等到进了大学校园再受到重视。造成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快速而准确地记住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在考试中疲于奔命的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最便捷的方法,学了、背了、考了,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了,还有什么必要去逐字逐句地阅读原著呢?久而久之,这成为一种看待文学作品的思维定式——文学不是用来欣赏的,只是用来考试的。上了大学以后,即使有阅读的愿望和要求,却往往耐不住性子,对大部头的文学名著更是望而生畏,最后不得不以求助百度或看影视作品的方式代替阅读。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精神产品之一,文学经典在历史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格培育等诸多方面的优势远远胜过无数专门教材。我们无法提供一个量化指标,说明读多少部文学名著能成为一个心灵强大的人,但在瞬息万变的碎片化时代,那些凝结着无数前人智慧的文字对于健全人格、启迪心智、丰富灵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于学生时代的阅读心理、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针对文学名著与青年学子渐行渐远的现象,大学应切实加强语文通识教育,更新授课与评价方法,让学生在一个没有功利色彩的氛围里,摆脱“考生”负担,回归“读者”身份,用心灵去体会字里行间的美与真,从而成为民族文化与人类文化真正的受益者与传承者。

编辑:聂际慈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团队在光交联构建纳米凝...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吨...
“牢记嘱托 铸魂育人”全国高...
航天工程大学、中国电子科技...
校领导赴杭州重点中学和校友...
南开大学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
纪录片《百年巨匠》讲述南开...
南开大学代表委员在全国两会...
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副总...
我校两教学团队获评市级教学...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