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不回昆明去昌都
本报讯(记者 赵晖)下个月,即将走出校门的赵兴辉就要成为西藏昌都市的一名“乡镇公务员”了。此前从未到过西部的他既兴奋,又有一丝忐忑:和当地村民能打成一片吗?自己能够为他们带来些什么……
赵兴辉出生于云南边陲小镇腾冲,是南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学院2013级本科生。作为抢手的“IT男”,赵兴辉在报名昌都项目后收到云南东方航空的offer,工作地点在昆明。接过这棵“橄榄枝”,意味着他将成为“建设家乡”的一名程序员:拿着不菲的薪水,和已在昆明找到工作的女朋友在同一个城市,在离父母不远的地方,开始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在父母和亲朋好友的眼中,以这样一份工作开启职业生涯,堪称完美。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个“IT男”头脑中的程序“错乱”了。当了解到西藏昌都和天津有这样一个对口支援项目时,赵兴辉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顺利通过面试。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为了能够让我和姐姐继续读书,母亲不得不在我8岁那年外出打工。”谈起作出这样一个决定的原因,赵兴辉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村子非常保守落后,他的内心有种“被召唤、想要去改变”的渴求。
“现在我有机会到艰苦的地区,我就绝不能允许自己放弃!”赵兴辉说,“我未来的工作就是尽力去发现适合当地发展的道路,甚至只是深入了解情况、获取一手资料、并对问题作出很好的反馈,可能在不久之后,就会有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有人会因为新的增长点而不断去发展、去改变,这样贫困的人就会有更多的方式去脱贫。”最终,女朋友也决定辞去昆明现有工作,和他一起赴藏:“喜欢他就会无条件支持他,何况他是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在做好毕业事宜之余,他开始大量阅读资料了解熟悉当地情况:昌都毗邻云南和四川,平均海拔4500米,平均气温2.4℃—12.6℃,人口70多万,和津南区差不多,GDP却仅仅是津南区的五分之一;山地比较多,没有水田……
“也许可以种梨,或者发展手工业”,赵兴辉认真地记下每一点学习心得,“我心中有很多猜测和预估,我要到当地去一步一步地证实或者证伪,然后调整我的工作思路。在我退休的时候,我不敢说能给当地带来哪些变化,但至少是服务。”
赵兴辉坦言,放弃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还是有些可惜的,毕竟是热爱并下功夫学习了四年的专业。“但是大学四年,南开给我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爱国爱群之公德’和‘服务社会之能力’。”下个月,赵兴辉即将奔赴祖国的西部大地。装进行囊的,不仅是青春、热血和梦想,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