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新华网:“非遗”文化作为通识选修课程走进南开大学课堂
来源: 新华网2017年3月17日发稿时间:2017-03-18 15:31

  新华网天津3月17日电(张建新 吴军辉)“非遗”文化作为通识选修课程走进大学课堂,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学生可在教务系统中选课,还会算学分。南开大学成为国内第一所将系统的“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纳入通识课程体系的综合类高校。

  17日,南开大学与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传承展开合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立足“家国情怀”的文化自觉,培养其艺术兴趣和审美情操。

  根据协议,双方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开展“非遗”保护教育合作,通过教育普及、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集中高校科研人才资源,充分利用天津“非遗”保护与传承成果,形成文化育人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作用,提升“非遗”保护水平,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党委书记黄永刚表示,此次与南开大学签约合作是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四个自信的重要手段。“非遗”进入大学课程体系,赋予了非遗传承的新方式,对于探索行之有效的非遗保护传承教育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表示,“非遗”进校园正在中小学,艺术类、工艺类院校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而在重点高校面对非专业领域学生的非遗通识教育还并不普遍。南开大学与市文广局的合作,以通识课程形式,邀请非遗传承人面向多学科背景的大学生,系统讲解非遗文化,这在国内还属首次。双方共同扛起的是大学通识教育中,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今年2月,南开大学开设“非遗公选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生活态度、创造智慧分做开物、乐心、养正、修治等四个单元进行表达。打破地域界限,汇集了技艺、音乐、节令、礼仪中的:剪纸、年画、蓝染、瓷、古琴、法鼓、四时节令与传统医药、传统武术、茶道、花道、古书画装裱修复、青铜器修复、古钟表修复等代表性项目。约请了乔晓光、邱春林、吴元新、萧放等国内具有专业权威性的专家代表担纲授课教师。从历史、社会、文化、技术、传播等多元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于文化现象的纵横思考能力,激发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

  “非遗公选课”开课后,受到南开学生的广泛欢迎,许多学生专程“蹭课”旁听。同时,该课堂还向社会开放,其他学校的学生和市民可通过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微信平台进行约课。

  http://www.tj.xinhuanet.com/jizhe/20170318/3680843_c.html

编辑:郝静秋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南开大学携手耀华中学共育人...
校领导为新入职教师作专题辅...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召...
国际标准化组织原主席来校作...
南开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自然科学基金委“双清论坛”...
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 周恩来总...
【党纪学习教育】校党委理论...
【党纪学习教育】校领导指导...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