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中国社会科学报:理解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月24日发稿时间:2017-02-02 12:28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月24日 1版
 
盛斌

  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快速增长不仅造就了全球对“中国奇迹”的感叹,而且也形成了世界对“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浓厚兴趣。在经历了包括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加入WTO、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内的多次国内外经济冲击之后,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和预期前景最好的经济体之一。那么,中国经济究竟依靠什么获得了成功?中国道路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与启示?

  回顾和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道路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与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阶段性特殊目标以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鲜明政治属性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既迥异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有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它深植于中国特殊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及体制环境,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与文化传统,在经济发展获得的自信中不断丰富与拓展。

  中国道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政策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推进。中国采取了许多渐进、稳妥和迂回的改革方式。探索中国道路的最大障碍,是僵化理念的束缚。破除教条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照经济规律决策与办事,这就有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同时,沿海对外开放、外国投资流入、加入WTO、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等,为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建构中国道路的延续性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进而成为推进国内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指引下,内源自省与外部压力共同造就了中国道路的形成。

  中国道路的目标是通过持续的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让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从发挥基础性作用走向发挥决定性作用,最终实现国家的强盛与繁荣。“改革思维”是开创中国道路的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道路与命运的关键抉择,也为发展中国道路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从最初的农村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大规模市场化改革,再到入世后全面融入全球经济的国内制度改革,以及当前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全面深化改革,可以看出,中国道路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内生动力。这既来自于从下至上的人民首创精神,又来自于从上至下的国家顶层设计智慧,两者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和交融。

  中国道路不是封闭形成的,而是充分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与利益。中国在财税、货币与金融、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就是不断与世界接轨和拥有共同“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国积极谋求通过入世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当前,中国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体制创新改革,和通过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与投资协定尝试践行国际贸易与投资新规则,也正体现出中国发展中的与时俱进与高瞻远瞩。但同时,中国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利益需求,包括社会稳定、经济安全、产业升级、民族经济、国有企业、区域平衡发展、自主创新、环境与生态、减贫等,这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重要启示与贡献,在于打破了经济发展只有依靠单一模式才能获得成功的神话,从而为发展模式的多元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为跨越“发展鸿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中国没有照搬西方模式,而是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市场经济改革之路。相比之下,曾经显赫的“华盛顿共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遭到了失败,西方式民主体制、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迅速的价格改革、大规模私有化、激进的贸易与金融自由化、弹性汇率制度等,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瓶颈,往往带来了政局动荡、经济独立性丧失、恶性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危机、收入分配恶化、腐败等严重后遗症。典型例证就是所谓“拉美综合症”和“休克疗法”后遗症。此外,被美国等西方国家所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和金融机构向拉美、非洲等地区的债务危机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以及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对东南亚经济体的救助方案也都饱受诟病。

  相反,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恰恰是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自主选择、自我实现的结果。中国以强劲、持续、渐进、有次序的改革,主动探索、大胆实践和创新价值;重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注意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可持续发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的功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安全,强调独立性、自决权和发展权;重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发展了一整套以业绩为导向的社会考核与竞争体系和以包容和谐为导向的社会民主体制,为经济增长提供激励机制;在对外关系上不断积聚能量,逐步形成区域及国际重大吸引力和影响力。

  经济与社会发展要遵循基本的客观规律及正确反映规律的理念与理论,它们构成了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累积性成果。须知,历史、国情、制度、文化的特性是无法全球化的,而且这些因素也会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一般只存在于特殊和个别之中。中国模式与经验有些可以被其他国家所借鉴与复制,但有些也许只能在中国获得成功。立足现实,重视改革思维,而非建立在说教基础上的自我设计——中国道路正是抓住了这一要旨,既尊重理论与经验,又不迷信和照抄教条,才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

   (作者系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教授)

  http://ex.cssn.cn/xr/xr_rw/xr_xrld/201701/t20170125_3398923.shtml

 

编辑:马超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八届信息光电子发展战略...
李建先生南开大学校董致聘暨...
中交物业服务集团一行来访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
天津市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布局...
南开大学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纪...
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天津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