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人民日报:南开大学试点课堂教学改革 讨论课,让你的思维飞起来
来源: 人民日报2017年1月6日12 版发稿时间:2017-01-06 09:35

本报记者 朱虹

  学生们在进行小组讨论。本报记者朱虹摄

  元旦前,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经历了一场特殊的期末考试——以小组为单位的文献分析。与以往不同,这次,学生们需要分组陈述自己的报告,评委是文学院全体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的老师。任课教师林晨的心情有些激动,学生聂亚芳也有些不敢相信,32页、5万字的文献分析《不经意的系统——论语丝派与民俗》是她跟同学们一起做出来的。

  言之有物的讨论,需要学生大量自主深度阅读

  2016年起,南开大学启动课堂改革,在数字电子技术、有机化学等11门课程中试点“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副教授林晨毛遂自荐,争取到机会,向自己讲授的现代中国文学课开刀。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作为总负责人,两位教师、10名助教和两名顾问组成了团队。

  改革要告别以往“老师满堂灌、学生跟着转”的传统授课方法,决定在大班课以讲授历史和文学史为主,教学的另一重点则在小班讨论环节充分开展。课程的成绩由3部分构成:期末考试(40%)、小班讨论(35%)、期末以小组为单位的文献分析(25%)。其中,小班讨论成绩由助教根据学生表现给出,而最后的报告成绩则由现场评委直接打分。

  2014年,林晨在美国哈佛大学访学一年,最受触动的是他们的教学模式。“在美国的名牌大学里进行资源配置的时候,如果研究和教学发生冲突,一定是教学优先;如果研究生教学和本科生教学发生冲突,一定是本科生教学优先。”林晨说。

  从教10年来,林晨的课常常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结束,但林晨并不满足。“课堂带动不了全部学生,很多学生只读教材,不阅读相关书籍,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全忘了。”在他看来,一个合格的中文系毕业生至少应该读完100本现代文学作品,而学生们读完30本已经不错。受过中文系教育的毕业生应该是说话得体、文字清楚的人,而多数学生做不到。

  整个学期,现代中国文学一共进行了9场讨论。89名学生被随机分成10组,每组随机分配一名博士生做助教。讨论课上,每位学生都要进行3—6分钟的观点性发言,并至少回应2名同学的提问。整个过程中,助教不发言,只负责引导和追问,把控讨论节奏。

  为了鼓励发言,林晨选择了圆桌讨论形式。第一节讨论课上,因为害怕冷场,助教段煜甚至设计了“《海上花列传》要是拍成电影应该由谁主演”的开场白,事实证明担心是多余的。学生们讨论鲁迅的《伤逝》、郁达夫的《沉沦》和张资平的《冲击期化石》中的情爱和死亡;用秦晖、李泽厚两种相左意见来分析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学生们并不仅仅停留在读后感的层面,他们的一些观点或者提问方式甚至能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新的启发。”段煜说。

  小班讨论要求学生每星期至少要有200页的高深度阅读量。在问题设置上,不仅要有学术意义,同时还要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学生自己对学科的兴趣、好奇被激发起来,他们所学远多于教师所讲。”林晨发现上课时都不会抬头看老师一眼的学生,讨论的时候眼睛里也闪烁着光。

  “在大班课上,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在讨论课上,我会认同,也会质疑甚至反对,这就迫使我下课后继续阅读补充自己。”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曲幽表示。聂亚芳说,“讨论课上,我们没有对与错的评判,我们在知识体系的构架上不断修剪,不断补充,不断提升。而且这种成长不是老师灌输产生的,而是自己填充的。”

  言之有物的教学,需要教师更新知识全心投入

  每次讨论,同学手边都放着一沓厚厚的材料,其中有用来参考的学术论文,也有自己的读书笔记。“当学生花时间在看书、思考,或和其他同学叫板时,在思考、提炼的过程中,能力就不知不觉地长到了他们身上。”林晨感慨道,“听他们讨论之后,我就得拼命读书并修改教案,我知道原来讲授的那些已经镇不住他们了”。

  讨论从老师设计主题到学生自己归纳主题,直到进入集体文献整理。每10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在通读现代文学史和流派史基础上,选择了一个文学流派或社团,去阅读、分析作家们的年谱、传记和作品,期末时要完成一份“有理、有据、有意思”的报告,并进行公开展示,成绩是打给整个小组的。

  学生奥楠所在的小组最后确立了“新月派的婚礼”的主题,为了写出出色的报告,成员们搜集了几乎所有新月派人物的婚礼资料。“在这个过程里,不但是扎实阅读、分析文献的能力,甚至学生们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林晨说。

  最后一节课结束后,林晨和团队成员将课堂改革的细节和技巧加以全程纪录,形成一份具体、有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的“讨论课操作说明书”。“我们希望这本手册不仅仅针对现代中国文学这一门课程,而是能给以后全校所有的小班讨论课的教师和助教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林晨说。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教学条件受限、教师小班化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不少老师在面对这种模式时显得有些发愁。

  林晨和他的团队也面临这样的情况,与传统的大班授课相比,整个团队还处于探索阶段,他们确实更加吃力。学生们对这门课程产生的浓厚兴趣以及越来越有深度、个性的发言,成为大家坚持的动力。

  “我理想中的课堂,不仅仅能让学生学习,更应该是能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学生的思维能自由而飞快运转的课堂,是能让学生热爱这个学科的课堂。就目前情况看,我们的教学改革的效果,正在渐渐接近这个目标。”林晨说。

编辑:赖鸿杰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教授入选全国“青马工程...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南开大学携手耀华中学共育人...
天津七一二通信广播股份有限...
校领导为新入职教师作专题辅...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召...
国际标准化组织原主席来校作...
南开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自然科学基金委“双清论坛”...
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 周恩来总...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