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中国教育报:李正名:临危受命,秉公尽能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16年11月21日6版发稿时间:2016-11-21 16:19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六十载,始终把基础研究与国家需求、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以及开发研究与产业化紧密结合,坚持不懈地开发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产品。”

  他,就是新中国第一批“海归”,我国农药科学领域先行者,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李正名教授。其主持研制出的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效绿色除草剂“单嘧磺隆”,填补了国内外谷田除草领域的技术空白,也使我国农民用上了国产农药,谷物也得以增产。

  秉公之心最可贵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农药,造成我国农药研究和生产技术领域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农民逐渐开始使用农药,但来源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

  “要开展农药研究”,面对党和国家发展需要,面对农业生产迫切需求,周恩来总理倡导要打破农药研究领域的空白。

  1953年,获得美国埃斯金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后,李正名辗转归国,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海归”。而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杨石先先生亲切接见了他,并为他配备科研助手。后来,李正名竟还成了杨石先的第一名研究生。

  “我听从导师杨石先先生安排,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主动与国家需要对接,由元素有机化学转向农药化学研究。”李正名回想着中国科技事业仍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自己临危受命,将研究方向、专业选择与组织安排和国家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

  1956年,杨石先参与制定新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遵照周总理指示,带领李正名等南开大学科研人员开展农药化学研究。

  “那段时间,外国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仪器、设备以及药品等都没有,化学实验条件也十分简陋。但一想到自己回国初衷,想到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便一刻也不敢停歇。”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李正名对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1962年,高等学校第一个化学研究专业机构——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建立。建所时,设有七个研究室,李正名在第二研究室——有机磷化学研究室,开展有机磷杀虫剂研制和有机磷化学反应研究,这是中国有机磷农药研究的初创阶段。从那时起,李正名和研究室其他科研人员就日夜攻关,逐步掌握合成有机磷化学基本规律。

  降低成本为民生

  上世纪80年代初,一场小麦锈病在我国西北地区爆发并迅速向全国蔓延。“当时,有效的药品被外国垄断,价格炒到每吨100多万元,农民根本用不起,看着庄稼减产只能干着急”。

  当时,李正名正集中精力开展国内昆虫信息素的研究工作。这既是开拓无公害控制害虫新型研究方向,也是瞄准世界农药研究前沿的实践探索。

  他利用有机铜和有机锂等新型有机金属试剂进行立体有机合成,研制出拟棉蚜警戒素及印度谷螟性信息素等。还从矮糠中鉴定出芳樟醇和草蒿脑等32种化合物的超微组成,为这一领域超微量生物活性分子探索研究贡献了力量。

  “昆虫信息素兼有生物和化学防治优点,活性高、专一性强,也无公害。但其价格昂贵、操作复杂。”李正名深谙当时国内农民落后的植保方式和困难的生活状态,面对研究前景与实际应用的不匹配,他掷地有声地说“我要研究老百姓用得起的农药”。

  于是,李正名带领团队开展高效杀菌剂FXN新工艺研究。历经4年多艰苦付出,终于攻克技术难点。产品一经投放市场,质量和使用效果均优于国际标准,而成本却仅为进口农药的四分之一。

  “规划科研方向时要强调研究结果对国民经济潜在的应用价值,注意结合现实需求状况和中国实际情况,做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低价的绿色农药。”李正名再次把目光投向民生新领域——绿色超高效除草剂创制研究,并为之奋斗了近30载。

  躬耕陇亩尽科研

  杂草危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达10%—40%,长久以来,新农药创制却又一直被美、日及瑞士等少数发达国家垄断,我国缺少主打的创制产品。而人工除草又很难破解,这就造成我国农业生产损失严重。

  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杜邦公司创制的除草剂,以超高效、低毒性成为农药史上的里程碑。我国不少企业对其进行仿制,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直到90年代初,李正名研究组展开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系统研究。

  “‘农药创制’风险高、投资大且周期长,让很多人望而怯步。但躬耕陇亩才能出真知。”李正名决定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蹲守田间,查看土壤水源,了解生长情况,观察试验效果。

  “其间,一家合作企业曾因担心创新产品过程风险未卜,终断合作,致使研究工作进退两难;一些课题参与者看到前途未卜也相继离开,一度只剩下我和两位老师……”面对种种困难,李正名依然不曾停下脚步。

  最终,研究组利用与国外不同的优化策略,设计合成近800个新型单取代磺酰脲类化合物,从中筛选出两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除草剂——单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并建立了自己的磺酰脲类化合物活性三要素理论,修正和发展国际上公认的磺酰脲构效关系理论。“我国除草剂研究终于不再单纯依赖对外仿制,而是进入理论指导下的创制阶段。”李正名回想着这些科研成果,欣慰地笑了。

  单嘧磺隆研制成功,其毒性极低,能保证人畜和环境安全。经室内试验证实,其与杜邦公司的产品除草活性相当,且对玉米和谷子的安全性更可靠,因而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获得国家新农药正式登记证的创制除草剂品种,也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效绿色除草剂。

  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山东、河南、黑龙江等地进行示范推广2亿多亩,近3年来销售额达1.5亿元,产生社会效益30多亿元。

  “这个创制过程拉得太长了,我想,也是依靠自己坚定的信念才能坚持到最后的吧。”李正名依靠这种坚强信念,正计划着将研究重点转向减少农药在不同土壤中的残留量这一研究课题。(通讯员 马超)

编辑:赖鸿杰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团队在光交联构建纳米凝...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吨...
“牢记嘱托 铸魂育人”全国高...
航天工程大学、中国电子科技...
校领导赴杭州重点中学和校友...
南开大学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
纪录片《百年巨匠》讲述南开...
南开大学代表委员在全国两会...
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副总...
我校两教学团队获评市级教学...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