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人民政协报:当年心志 海棠依旧——叶嘉莹先生海棠雅集
来源: 人民政协报 2016年5月14日5版发稿时间:2016-05-17 18:03
  春风又到海棠时。自2011年开始,在北京恭王府,每年春天海棠花开时,都会举行一个古典诗词创作、吟诵的雅集。不过,若要追溯起来,海棠雅集已有百余年历史。吟诗诵词,品味传统文化,不同时期的海棠雅集记录下很多珍贵的人与事。

  2016年,叶嘉莹先生连续第3年参加恭王府海棠雅集,她是这里当之无愧的“明星”。仿佛是古典诗词的化身,在海棠雅集上,我们可以“触摸”到叶嘉莹先生的人生、才情、品格,而诗词、家国,始终是她一脉相承、一线相连的关切所在。

  92岁的叶嘉莹先生讲起诗词来神采奕奕。

  4月19日,站在恭王府大戏楼精妙雅致的戏台边,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吟诵为丙申年恭王府海棠雅集新作之词《水龙吟》。

  雅集的参与者多为诗词名家和爱好者,可以清晰地听到人们压低了音量的赞叹声,因为叶嘉莹先生与普通老人太不一样了:她的手轻轻搭在栏杆上,一袭紫色长衫,耳聪目明,谈吐大方,完全无法与92岁这样的年龄联系在一起;进而仔细听她的诗词,从容、淡泊、坚定,轻轻吟唱中,诗词之韵萦绕在海棠花枝上,悠悠弥漫开去,不绝于耳。

  “恭王府的海棠雅集对我说起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的情愫。”叶嘉莹先生上台后首先说道。

  其实,海棠雅集本身就是一段历史,一切皆源于恭王府院中那几株曼妙的西府海棠花。始于恭亲王时期的海棠诗社,兴盛于民国,辅仁大学时期,校长陈垣约京城学人到恭王府一聚,吟诗作赋,效仿前人,成立了海棠诗社。王国维、余嘉锡、陈寅恪、鲁迅、顾随、张伯驹、沈伊默、启功、周汝昌等名家多流连于此,并互有唱和,极尽风雅。

  随着历史风云变幻,海棠雅集逐渐沉寂下去。2010年4月,周汝昌先生倡议在恭王府重新设立海棠诗社,他说:“一个府邸,修缮得再完好,也无非是个物质空间,想要尽可能恢复其原貌,必须要将其内在的精神活动加以复原,还原其内在的生命力。”第二年春日,海棠花开时节,第一届海棠雅集成功举办。

  而叶嘉莹先生与海棠雅集的“历史情愫”则有75年之久。“恭王府背后有一座两层楼房,叫做瞻霁楼,那就是我们当年的女生宿舍。”1941年,17岁的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当时恭王府便是辅仁大学女校读书上课的所在。“入学不久,我就听说了恭王府后园的庭园花木之美,也听说了后园中每年春季海棠花开时,师长们都有赏花吟诗的雅集,只不过我当日只是一个初入学的本科生,当然无缘参与此一盛会。”叶嘉莹先生这样回忆那时海棠雅集的盛况。

  到了大学二年级,顾随先生担任叶嘉莹所学的唐宋诗课程的老师,读到老师诗词作品中一些吟咏海棠之句,她更增加了对恭王府海棠的向往。

  海棠雅集恢复后,由于叶嘉莹先生每年的行程是九月回南开大学讲学,次年三月返回侨居地的温哥华处理一些家事,有时也为温市爱好诗词的友人们举办一些讲座,一直未能亲自参与,直到2014年,再次走上瞻霁楼头,她70多年的向往终得实现。

  瞻霁楼前的几棵海棠树,开得非常好,叶嘉莹先生缓步走在院子里,登上楼梯,细细品味。雅集上,她吟诵了四首绝句:

  一

  春风又到海棠时,西府名花别样姿。记得东坡诗句好,朱唇翠袖总相思。

  二

  青衿往事忆从前,黌舍曾夸府邸连。当日花开战尘满,今来真喜太平年。

  三

  花前小立意如何,回首春风感慨多。师友已伤零落尽,我来今亦鬓全皤。

  四

  一世飘零感不禁,重来花底自沉吟。

  纵教精力逐年减,未减归来老骥心。

  由于2014年正值叶嘉莹先生90华诞,在场的诗家和朋友们都热烈鼓掌祝福。此后5月,一位国家领导人在给叶嘉莹先生90华诞贺信中称赞她,“您的心灵是纯净的,您的志向是高尚的,您的诗词给人以力量,您自己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多难、真实、审美,是叶嘉莹先生人生的写照,而四首绝句中的追忆、感怀则是她一生坚守、弘扬诗词文化的缩影。

  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4月,叶嘉莹先生第二次来到海棠雅集。这一次,她没有吟诵自己的诗词,而是带来了两套珍贵的散曲《南吕·一枝花》和《钟馗捉鬼》。

  “我当时在1948年的《中央日报》上偶然看到了宗志黄先生创作的以《南吕·一枝花》开端的一套散曲,它所记载的是当年抗战的时候老百姓颠沛流离、艰苦逃难的历程。”1948年,叶嘉莹刚刚结婚,因为先生在南京的士兵学校教书,她也到了南京,经常看《中央日报》的副刊。抗战胜利第三年,七七抗战纪念后不久,宗志黄先生发表了这套《南吕·一枝花》开端的散曲。在此之前,他还曾发表过一套《钟馗捉鬼》的曲子,由《正宫·端正好》开端,表现的是国民政府的末日。看见好的诗词曲就打从心底里喜欢,叶嘉莹先生把报纸上的这两套散曲剪贴下来,一直保留了60多年。

  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叶嘉莹先生对抗战往事,对老百姓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生活有着深刻的记忆。她回忆道:“我是从战乱之中长大的,我生在军阀混战的时期,经过了八年的抗战,当年在沦陷的北平,我的父亲有七八年没有音信。当‘长沙大火’的时候,我知道我父亲跟国民政府在长沙;当汉口陷落的时候,我也知道我的父亲在汉口。而我的母亲就在离别忧伤之中,在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去世了,在抗战的第四年,我就开始带着我的两个弟弟在北平艰苦地生活……”

  生活的艰苦并没有结束……1948年底,叶嘉莹随丈夫去了台湾,她说:“台湾地处亚热带,很少有海棠的种植,因此海棠就成为了我乡愁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抵达台湾后不久,叶嘉莹就与丈夫遭遇了白色恐怖之祸,丈夫入狱,因为受牵连,她也曾经与刚刚吃奶的女儿被关了起来。放出来后,无家无业,也失去了住所,她还曾经寄人篱下,带着女儿在走廊上过了很长的日子,日夜思念故乡的师友而不知何日才得重返。

  正因这样的经历,那“当日花开战尘满,今来真喜太平年”的诗句是叶嘉莹先生发自内心的感情。“我今天真是非常高兴,看到我们祖国有这样的一个盛世,我们看见她的种种政策的实施,真是使我心里非常欣喜。我亲眼看到祖国重新建设起来,也看到我们中华文化的复兴,而在长久的考验之中,我知道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比西方几百年的文化有很多的长处。”老人收藏的散曲和对祖国的深情带给诗友无尽的感动和沉思。

  今年海棠雅集,叶嘉莹先生带来的是自己创作的诗词《水龙吟》:

  2015年秋,南开大学迦陵学舍落成,北京恭王府友人移植府中瞻霁楼前之海棠二株相赠。瞻霁楼者,我昔年在辅大女校读书时女生宿舍之所在也。枨触前尘,感赋此词,并向恭王府友人致感谢之意。

  迦陵学舍初成,迎来王府双姝媚。长车远送,良辰共咏,桃夭归妹。沽水萦迴,燕云绵渺,意牵情系。想古城旧邸,南开新寓,身总在,黌宫里。

  老我飘零一世。喜馀年、此身得寄。乡根散木,只今仍是,当年心志。师弟承传,诗书相伴,归来活计。待海棠开后,月明清夜,瞻楼头霁。

  不难看出,这又是一个与海棠有关的美好故事。

  因为偶然的机缘,叶嘉莹先生被美国的密执安州立大学与哈佛大学相继邀聘,之后又到了温哥华,获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聘约,在国外用英语讲授中华传统诗词。70余年漂泊海外,祖国、家乡,一直在她心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叶嘉莹先生不断回国讲学,所到之处,带来诗词热潮。

  30多年间,叶嘉莹先生像候鸟一样,飞来飞去,致力于古典诗词的研究和教育推广。年轻身体好的时候,她都是独来独往,到世界各地讲学,如今年老了,往来多有不便。“我的先生不在了,大女儿女婿多年前因为车祸不在了,我的小女儿得了癌症,经过两次化疗,他们住在渥太华,也不跟我在一起,没有办法照顾我。”

  所幸,2015年,南开大学与海外友人协同捐资为她建成了一所教学、科研、藏书、居住合为一体的现代书院——“迦陵学舍”,叶嘉莹先生定居在天津。

  2014年参加海棠雅集时,叶嘉莹先生曾在游园时开玩笑:“瞻霁楼头,这是我当年读书时候的女生宿舍,海棠开得这样美,我在南开的迦陵学舍若是能有两棵春天会开花、秋天会结果的海棠树就好了。”

  恭王府友人真的为叶嘉莹先生送去两棵海棠树,移植在迦陵学社院里。经过细心的照料,现在,海棠花开时,迦陵学社已是“月明清夜,瞻楼头霁”。

  吟唱《水龙吟》之前,叶嘉莹先生特别为诗友们解释“乡根散木”一词,“这个‘乡根散木’是我很多年前第一次回国的时候写的一首诗,‘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说我也想要报国,但是我一个书生,实在没有什么能力报国,我有为祖国效劳的心意,我一直记着我们祖国那么宝贵的传统文化,我现在的意思还是跟当年一样的。”

  这是一个92岁老人历经沧桑却始终秉持的高洁诗心,在她身边,西府海棠也依然盛开着,海棠依旧……

编辑:赖鸿杰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纪念李霁野先生诞辰120周年座...
我校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
南开教授入选全国“青马工程...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启...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南开大学携手耀华中学共育人...
天津七一二通信广播股份有限...
校领导为新入职教师作专题辅...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召...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