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城市快报:33份遗嘱讲述生命的意义
来源: 城市快报4月19日7版发稿时间:2016-04-19 09:29

  本报讯(记者 程婷 通讯员 吴军辉)“一、我病危时不必抢救。二、我死后所有器官如有需要皆愿捐献,如眼球、脾脏等。三、我死后希望能够被解剖,查明死因,求医疗方案以救后人。四、如有骨灰我希望能够撒入海河,因为我曾是人民海军的一员……”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医学院一层走廊深处,有一个面积约五十平方米的房间,里面陈列着33份遗体捐献人的遗嘱、4件遗物、3件器官标本和一面党旗。几天前,这处取名“生命意义”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训基地迎来了首批参观者。南开大学医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和2014级口腔医学专业的40余名本科生在这里上了一堂特殊的“医学伦理”课,向“无言良师”们致敬。

  职业不同却同样捐献遗体

  33份遗嘱的订立人,既有知名学者、专家,也有普通文员、工人。被誉为“当代钙磷代谢知识之父”的朱宪彝教授,在病逝前立下了“献出全部存款、献出珍藏书籍、献出小楼一幢、献出遗体供解剖教学”的“四献”遗嘱。王桂英老人一生从事医学护理工作,并荣获“南丁格尔奖”,去世前,她签署了《捐献遗体志愿书》。军医钱雅勇,22岁参加八路军,后投身医学教育事业,晚年立下遗嘱,捐献遗体以利教学。在这里陈列的33份遗嘱中,有3份来自“南开人”,他们分别是南开大学图书馆馆员柯礼文、南开大学化工厂工人王金霞以及南开大学物理系校友、原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副院长姚进。尽管他们从事不同的工作,对医学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他们支教医学教育事业的那份相同的热忱令人动容。

  让学生知道医生所需素质

  “医生不是谁都能做的!做医生首先要做个好人,我们的实训课就是想告诉大家,做医生需要怎样的素质。”谈及当前医药卫生行业医德失范的种种现象时,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张金钟认为,有两大背景不容忽视:一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导致“技术至上”的迷思;二是市场经济环境中,医务工作者如何在满足个人物质需求的同时坚守职业操守,“这是整个医疗卫生活动不可回避的问题,医学教育同样需要更多思考。必须要给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足够的重视,让素质教育真实、感人、有效”。一名学生课后留下这样的感言:“虽前路坎坷,我愿继承先人之遗志,投身于医疗事业。”

编辑:聂际慈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八届信息光电子发展战略...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
南开大学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纪...
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天津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
纪念李霁野先生诞辰120周年座...
南开大学“文旅AI心理引擎”...
光大传统 “智”向未来——...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