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焦海龙)为响应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探究对比传统与新兴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近日,南开大学“青经赞歌”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海鹏的指导下,先后奔赴天津市武清区运河不夜城与河北石家庄嶂石岩景区开展社会实践。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多种调研形式,解码两地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探寻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可行路径。
运河不夜城:文化 IP 激活古今对话
武清运河不夜城所在的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数百年前因运河而兴,曾是元明清三朝的漕运咽喉,商船云集,仓储密布,素有“京东第一镇”“津门首驿”之称。而今,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大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政策引领下,2025年5月1日,武清运河不夜城正式开园,迅速成为京津冀短途游的“爆款”目的地,单日客流量突破4.1万人次,再现运河繁荣图景。不夜城宣传部门负责人介绍,景区以“时空双轨”为核心理念,通过七大主题文化区串联大运河沿线6省18市风情,每日近百场融合相声、非遗杂技、汉服巡游的演出,构建起跨越千年的沉浸体验。
实践队在运河不夜城通过实地调查、随机采访、查阅资料等方式,剖析当地运河文化IP融入旅游的生动实践:汉服城商家拓展出茶咖、摄影等衍生服务,人气爆满,印证“文化 IP + 商业生态”的强大生命力;舞蹈、诗词、DJ等百场演出用“时空双轨”理念串联古今;南北美食与非遗商户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收益双线发展;多平台宣发精准服务游客,景区直接带动当地近超400 人就业。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运河文化魅力,商户实现营收增长,村民更是共享到文旅发展红利,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景区-商户-游客-村民”的多方共赢,打造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文旅产业链。
运河不夜城以运河文化为核心,通过多元业态构建起“文旅 + 商业 + 夜间经济”的生态闭环,多措并举带来经济与文化效益,实现文化IP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这幅文旅界的“武清上河图”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范本。
嶂石岩景区:艺术赋能山水新生
嶂石岩景区的转型透着太行山系的沉稳。这座以独特“嶂石岩地貌”闻名的 4A 级景区,正通过文化注入实现从“单一观光”到“文旅共生”的跨越。
乡村民宿是传统山水乡村旅游的关键一环。实践队亲自体验当地传统民宿,并分别采访当地传统与新兴民宿工作人员。传统的村民自营民宿保留着农家乡土体验,而新建的有戏电影酒店则以新兴模式吸引年轻客群,多样的住宿选择带给游客全新体验。
在嶂石岩景区岩美术馆,实践队与赞皇县文旅局副局长王晓丽就岩美术馆建设以及嶂石岩景区旅游业发展进行深入交流。实践队得知,岩美术馆是赞皇县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成功激活了景区文旅品牌——岩类展厅诉说岩石与历史,设置专区供游客实践创作,还开办了中央美院老师策展的“岩语回响—艺术共栖计划”系列画展,在发挥自身大众美术教育与文化共享的现实作用的同时,为嶂石岩景区带来了更多的游客与流量,从而辐射景区其他部分,带来了更多的营收,真正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融合互促。
“我们景区有独特秀丽的嶂石岩地貌景观这一核心竞争力,同时还新建了许多高标准的民宿,在门票上推出了许多优惠活动,岩美术馆的发展也颇具成效。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在文旅融合的方向上下功夫,在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让更多村民享受到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让乡村振兴成果惠及更多村民。”王晓丽说。
嶂石岩景区的生动实践,打破了人们对一些乡村景区“只有山水、没有文化”的刻板印象,为艺术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先行示范。
路径对比:文旅融合共绘振兴图景
运河不夜城以运河文化IP为核心,通过“文旅 + 商业 + 夜间经济”的融合与沉浸式体验服务,实现历史文化传播与经济收益共赢;嶂石岩景区则走出了“自然景观 + 艺术赋能”的创新路线,用艺术为山水注入灵魂。实践队认为两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有其共同之处——立足本地特色与核心优势,通过文旅与多业态产业融合,同步实现文化传播与发展共赢的目标。
实践队员们表示,此次社会实践让大家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有了全新认识,未来将继续深化研究,以所学所悟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南开方案与青春力量。
|